宜川

招商网

宜川招商网  >  宜川招商引资

宜川招商引资

百科名片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地处东径109°41′36″至110°32′44″、北纬35°42′39″至36°23′39″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南与黄龙、韩城为邻,西与富县、洛川接壤,北接延长、宝塔区。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和陕西省蟒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宜川境内。基本概况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东经109°41′36〞-110°32′44〞、北纬35°42′39〞-36°23′39〞。东临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南与黄龙、韩城为邻,西与富县、洛川接壤,北接延长、宝塔区。东西长76.36千米,南北宽75.32千米,总面积2945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宜川县辖5个镇、7个乡:丹州镇、秋林镇、云岩镇、阁楼镇、集义镇、英旺乡、交里乡、牛家佃乡、新市河乡、高柏乡、壶口乡、寿峰乡。全县辖5镇7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202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委会,616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全县共有33863户,总人口1168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835人。共有劳动力40507人,人口密度为38人/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宜川县位于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沿革复杂,置县至今已有1457年。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前期属晋;魏武候二十一年(前376年)韩、赵、魏分晋后,属魏国上郡定阳邑;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秦代魏,魏就黄河以西上郡15县於秦后,遂归秦国。秦汉(前221~公元220),秦置上郡辖定阳县,今云岩河古称定水,城建定水之阳而得名(古址在今延安市临镇固县村。见《汉书·地理志》)。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增设西河郡。辖县境阴山县(古址在今党湾乡景阳村河南附近)。因城建丹水之阴而得名。东汉时(25~22),将交阴道(今富县)撤销划归定阳县辖。到灵帝中平六年(189),为匈奴占据,郡、县俱废。三国、晋(220~420),为羌胡地,唯东晋属前秦为定阳邑,十六国后为秦。南北朝(420~589),建置各有不同。北魏(420~534):属东夏州,置乐川郡,辖定阳县。太和八年(484),继在今境内薛河川置安平县,属乐川郡。太和十八年(494),又在县境白水川(今寿峰川)置永宁县,属乐川郡。古城在今寿峰上涧头村附近。临戌县《延安地区地理沿革》即乔居县,原在内蒙抗锦旗境内,因辖地被匈奴占据,太安二年(456)迁设在宜川县境西北部平陆堡属定阳郡所辖。西魏(535~551):在古孟门河西地置汾州义川郡(州、郡故城在今牛家佃乡固州村)。大统三年(537),置义川县,因赤石川曾名义水而得名(古城在今高柏乡郭下村)。并置永乐县(城在今云岩镇),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属义川郡。大统十三年(547)改永乐县为云岩县。改永宁县为太平县。大统十七年(551)改安平县为汾川县,属义川郡,汾川故城高树山南若多村(今秋林乡大子村)。废帝三年(554)因汾州与河东汾州同名,改汾州为丹州(丹州故城同汾州故址)以丹山而得名。北周:保定二年(562),汾川县城移至库利川甚塞原(云岩镇泥湾峁附近)。大象元年(579)分汾川、云岩二县地置门山县,属义川郡(故城今延长县门山村)。是年又改义川县为丹阳县,以丹阳川而命名。隋(581~618):继南北朝而立。开皇三年(583),废义川、乐川二郡入丹州,复改丹阳县为义川县,属延安郡。开皇十八年(598),改太平县为咸宁县。大业初(605),废丹州、门山、云岩县入汾州县,属延州。仁寿三年(603),汾川县曾迁城于甘泉坊(今富县茶坊一带)。大业十年(614),又移城土壁堡(见寰宇记)。《延安地区地理沿革》称,大业三年至十三年(607~617),于义川县城内设延平县,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县属丹阳郡。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丹阳郡仍为丹州,属关内道。武德三年(620)又析汾川县地。开元二十二年(734)迁城于今阁楼乡汾川村。置门山县,析义川县地置云岩县。永徽二年(651),始由今固州村迁丹州城,由郭下村移义川县城治于赤石川口(今县城地址),城内兼设丹州。天宝元年(742)改丹州为咸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丹州。五代周(907~960):废咸宁县入义川县。宋:(960~1279):初,恢复唐代旧制。淳化五年(994),改道为路,以丹州咸宁郡属永兴军路,复置咸宁县。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川县为宜川县。康定二年(1041),置永定郡于敷城县(今洛川与黄龙交界一带),领宜川县。熙宁七年(1074),改云岩县为镇入宜川县,门山县改隶延安府。高宗二年(1128),金军攻克延安府,仍沿用宋朝旧制,富延路辖丹州,领宜川县。元(1271~1368):改鄜延路为延安路,至元二年(1265),省门山县入宜川县,六年(1269),撤丹州入宜川县,属延安路。明(1368~1644):洪武三年(1370),明师克延安,仍为宜川县,隶属延安府。清(1644~1911):清王朝袭明代建制,仍为宜川县,隶属延安府。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设榆林道辖宜川县,废道后,直属陕西省。二十四年(1935)门山县归延安县。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解放区在县境北赤镇(今新市河乡北赤村)置“宜川县人民政府”,第二年移住临镇,更名为固临县。同年,国民党将县改隶陕西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14)将县西南地区之一部划归黄龙设治局。1947年10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2、4纵队第一次解放了宜川县城,军队撤走后,复被国民党占领。1948年春,毛泽东亲自部署,彭德怀亲自指挥了“宜川—瓦子街战役”。宜川县城复于3月3日建立了民主政权。仍置宜川县属黄龙分区领导。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于1950年废黄龙分区,宜川县改属延安专区。1958年,黄龙县入宜川县。1961年市县行政区划整编,复置黄龙县,将圪台街砖庙梁、黄龙、崾、小寺庄5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黄龙县辖。至此,宜川县迄今再未变更。历史沿革宜川历史悠久,古系雍州之域,西魏大统三年,始置义川县,至今有近1500年历史。宋太平天国初,为避太宗匡义名讳,将义川改为宜川。明清时属延安府,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废道后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隶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8年3月宜川解放后属黄龙分区,1950 年以来先后归属延安专区、延安地区、延安市至今。重大历史事件有宜川战役、秋林会议,重要历史人物有罗汝才、付东华、赵正化、范世昌、邓景亭。2000年,宜川县辖3个镇、11个乡:丹州镇、云岩镇、集义镇、牛家佃乡、英旺乡、交里乡、新市河乡、秋林乡、党湾乡、寿峰乡、鹿川乡、高柏乡、壶口乡、阁楼乡。2000年,宜川县辖5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16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丹州镇 22740、 秋林镇 7956、 云岩镇 12801、 阁楼镇 6492、 集义镇 7983、 党湾乡 11272 、英旺乡 5671、 交里乡 6347 、牛家佃乡 8970 、新市河乡 6353、 高柏乡 4851、 壶口乡 4673、 鹿川乡 1135 、寿峰乡 4441。有汉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羌族、满族、朝鲜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民族分布。自然特征宜川地处渭北高原、黄河沿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川原相间,分为三个地貌区:黄河沿岸为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区;县川河以北为黄土破碎塬区;西南部为丘陵土石山区。地势由西向东缓倾,形成西南高、东低的簸箕状地形。境内山脉属横山山系,自北而南有云岩山、野雀山、虎头山、七郎山、凤翅山、蟒头山、茹岭山、盘古山和八郎山等九座大山,全县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388米。属暖温带半干旱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区域性小气候明显,西南林区凉爽湿润,东部黄河沿岸炎热干燥。 年平均气温9.9℃、 极端气温39.9℃、-22.4℃,无霜期167天,年均降水量571毫米,年日照2436小时。水土资源全县东西长76.36公里,南北宽75.32公里,土地总面积2938.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农耕地16291公顷,林地237263公顷,草地66728公顷。森林覆盖率50%,以杨树、桦树、栎树为主,木材蓄积量285万立方米,经济林木有苹果、红枣、核桃、柿子、花椒等。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自北而南并列有汾川河、仕望河、鹿儿川河、白水川河、如意川河、猴儿川河等六条主要河流。流域总面积5115.5平方公里,河道中下游落差较大,年总径流量17263立方米,水力蕴藏量29560千瓦,可开发5023千瓦,适宜建设水电站。矿产资源宜川矿产资源比较缺乏,仅有零星石油、煤、石灰、黄河砂、铜、铁等资源,多系小型矿床,除石油开采近年取得一定成效外,其它基本均无工业开采价值。已探明矿产储量:石灰岩2亿吨、煤50万吨,黄河砂10亿立方米。不过近期发现天然气矿藏100亿立方米,这一发现否定了长期以来当地矿藏贫乏的定论。据悉,宜川县初步探明共有解释煤层60层,可采煤18层,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100亿立方米。国民经济近年来,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川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 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重点, 全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连续大灾之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64万元, 同比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净增90元;财政收入1633万元,增长8.3%,其中地方收入完成1397万元。教育事业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6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制学校2所、民办完全中学1所、民办初中1所、县重点小学1所、中心小学9所、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117所、民办小学3所、儿童育智学校1所、幼儿园12所。全县在校学生21169人,其中,高中3528人,初中7906人,小学9735人,接受学前教育儿童1462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7641人,占全县总人口16.04%,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4285人。全县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1552人,专任教师1356人,其中:高中159人、初中386人、小学654人、幼儿园157人、儿童育智学校10人。另有乡(镇)农技校12所,村农技校214所。宜川中学是宜川县唯一一所高级中学。其前身为明末成立的“丹山书院”,至清朝嘉庆年间复修更名为“瑞泉书院”,民国初年改为“宜川第一高 级小学”。1941年11月正式成立了“宜川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秋设立完全中学。1978年3月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2003年7月晋升为 陕西省重点中学,2006年9月更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2008年8月增设新校区。 宜川中学占地面积65亩(其中校本部50亩,新校区15亩),建筑面 积3万平方米,现有85个教学班(校本部69个,新校区16个),在校学生5880名(校本部4764名,新校区1116名),有教职工320名。其中特级教师1名 ,高级教师52名,一级教师64名,有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教师各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36名 ,有二层次“三五”人才2名,三层次“三五”人才6名。近年来,学校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坚定不 移地实施和推进以校为本战略,取得管理改革的突出成效,屡次受到市教育局的关注和肯定,管理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且日益成为宜川中学谋求 长远发展和竞争实力提升的根本。一种追求内涵、着眼长远的本土化教育智慧和价值取向,凝结成独特的宜中精神。校本管理改革凸现质量提 升。近年来,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教学质量仍得到连年攀升:高考连续三年六项指标排名蝉联全市各县区第一,高考成绩连年突破,各项指 标屡创新高,教学质量频传捷报,学校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吸引了周边县区广大学生前来就读,学校因而蜚声黄土地,声名远播。科学 的管理举措,和谐的读书环境,优质的教学质量,赋予学校生机勃勃、人才辈出、桃李芬芳、文风昌盛的灿烂发展景象。学校办学实力逐年提升,管 理特色日益凸现,形成以落后经济承载知名教育品牌的“宜中教育现象”,为学校持续发展和战略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黄河之滨铸就一道风格独 特的高中教育风景线。2007年9月,孙明贤校长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赴京出席了表彰奖励大会。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 学校”、“陕西省依法治校先进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国防生源基地”、“延安市文明校园”、“延安市卫生先进学校”、“延安 市绿色学校”、“延安市高考质量优胜学校”等荣誉称号。科技状况建立科技示范乡镇2个,62个科技示范村,347个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点98个,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先后聘请李丙智、路树国、薛振声、刘来喜等省市专家来宜进行科技培训,平均每年培训300-500场次,培训人数达3万人左右,全面提高了产业化的科技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累计引进新品种90余种,推行新技术50余项,科技人员进行科技试验,示范60余项,建立科普示范点172个,现在作物良种覆盖率全县已达98%,优良品种普及。农村经济宜川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兴果种草,强游上棚,果牧富民,旅游强县”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全面推进产业化建设进程。农村产业化步伐全面加快,形成了以梨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支撑农村经济的产业格局。果业生产坚持苹果、壶口梨、花椒干鲜果并举,全县苹果总面积达到14万亩,其国挂果6万亩,主要分布在丹州、秋林、牛家佃、新市河、云岩、高柏、阁楼、交里、壶口等九个乡镇;壶口梨总面积达到2.5万亩,主要分布在壶口、高柏两乡镇;花椒总面积达到5.1万亩,以集义、寿峰、秋林镇局部为主的花椒基地已经建成,宜川县1997年被农业部命名为“花椒之乡”。棚栽业开发前景广阔,以英旺、丹州、交里、云岩四乡镇川道为中心,已新建高效大棚1570座。草畜业持续发展,2002年羊子存栏2.3万只,其中舍养533户,7171只;全县人工种草面积6.5万亩,农业基本条件全面改善,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程控电话”的“三通”目标。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02年完成总产值11040万元,营业收入1017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060万元。大力实施了山川秀美工程建设,1998年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2000 年被列为全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试点县。公路交通宜川境内公路总长822公里, G22青(岛)兰(州)高速,309国道兰(州)宜(川)路,省道201线渭(南)清(涧)路,延壶路、 沿黄公路等干线贯穿境内。从1997年起至2002年,全面实施了各个公路改建工程和乡乡通油路、铺砂石路工程,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公路完好率达到60%。文化概况宜川地处黄河沿岸,系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开天辟地始祖盘古曾在此“卜婚”,中华民族先祖曾在此迁徙碾转,大禹治水当年正是从壶口开始的。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社会历史创造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璀璨文化,蟒头山、喜鹊湖、白羚洞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宜川胸鼓、壶口斗鼓、民间布艺、刺绣等名扬海内外。民间文化活动从表演艺术到造型艺术,从民间文学到民俗活动,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深受群众喜爱。民间表演艺术类1、民间表演艺术类,主要有:宜川胸鼓、高跷、陕北说书、民歌、唢呐、武术、锣鼓等。(1)宜川胸鼓是著名的“陕北三鼓”之一。1953年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表演获得一等奖,1991年在陕西省九运会开幕式一展风采,1991、1992年先后在沈阳、兰州参加中国首届、二届秧歌大赛获得大奖,1993年参加国庆45周年献礼演出,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宜川胸鼓专题片面向海外播出,1996年宜川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胸鼓艺术之乡”。(2)壶口斗鼓是陕北传统鼓舞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4000多年的古老历史,几乎失传。2004年经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排练推出后,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壶口斗鼓)是秦晋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黄土高原质朴的风骨,是陕北鼓舞中的佼佼者,2004年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园典礼演出,2005年五一在革命圣地延安演出,深受好评。(3)宜川蒲剧艺术根深叶茂,名扬西北五省。解放前多为民间团体,1952年组建宜川蒲剧团。现有专业民间蒲剧团四个,演员百余名,传统剧目60余个,宜川蒲剧团已发展为一个集传统蒲剧,现代歌舞,小品等与一身的大型文艺演出团体。(4)宜川秧歌,包括:高跷、竹马、舞龙、舞狮、跑旱船、晋南小车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民间造型艺术类2、民间造型艺术类,主要有剪纸、面花、布艺、绘画、纺织、雕刻、刺绣、书法等,尤以剪纸、刺绣、布艺闻名。(1)宜川剪纸风格古朴清新,线条流畅生动,细腻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形式多为窗花、枕头花、顶棚花、墙花等,内容多以人物、动物、花鸟、传说、戏剧脸谱等。中央工艺美院的韩子善教授为王素珍的剪纸题词为“深厚之美、质朴之美”。(2)宜川刺绣风格古朴大方,造型简练生动,做工细腻,栩栩如生,品类有风帽、裹肚、头饰、针线包、蛤蟆枕、寿枕、鞋垫、绣花枕等。1984年8月,宜川刺绣、虎头帽、披肩、寿枕、针线包被法国中法友好协会主席基乃木先生带回法国展出。(3)宜川布艺风格拙朴,简练,造型传神、憨厚,品类有老虎,毛驴、鸳鸯、蛤蟆等,给人以富贵、吉祥之感,极具艺术魅力。(4)宜川民间文学主要以传说为主,有蟒头山传说、壶口传说、大禹传说、喜鹊湖传说和白羚洞传说,宜川作者间曾著《梦仙记》一书,予以收录,《蟒头山诸神传说》已整理成册。(5)宜川民间活动主要有社会习俗与民间习俗,包括婚丧嫁娶、过寿、交木等的习俗、礼仪宜川籍作者袁希荣创作了《宜川风俗习惯》一书,详细记述了由来及具体习俗。体育事业承办延安市第三届运动会2002年年度比赛,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获得较好成绩,总体排名第八位。群众体育初步形成了“三八”、“五一”、“七一”等一系列节目赛事活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100万元恢复了田径场地,修建了大门、公厕及看台。卫生状况宜川县卫生系统共有17个全民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床位279张,其中有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各1所,5个中心卫生院,7个乡镇卫生院。卫生系统现有职工494个,其中在职职工377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7名,中级98名,初级176名。旅游风景平日里“湍势吼千牛”的壶口瀑布,在“冷静”中呈现出别样风情:黄河水从两岸形状各异的冰凌、层层叠叠的冰块中飞流直下,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映射出美丽的彩虹,瀑布下搭起美丽的冰桥,令人不禁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中段,陕西省宜川县龙王辿。地理位置为北纬36度8分10秒,东经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公里。东距吉县县城45公里,距尧都临汾市169公里;西距陕西宜川县城49公里;距革命圣地延安170公里;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387公里;南距陕西省省会西安449公里。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千姿百态,壮观无比的壶口瀑布则是黄河的代表。在这里,古今诗人和音乐家们奏出了一曲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从这里往南不远,是龙门上口——孟门。在那里有“孟门夜月”奇景和大禹治水的“镇河石牛”。游人先壶口、次孟门、后龙门,来一次“黄河三绝一线游”,领略大禹治水的遗迹,是非常有趣的。1991年,壶口瀑布被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壶口瀑布景区开发大有可为,景区内景点星罗棋布,有孟门月夜、镇河神牛、旱地行船、清代长城、明清码头、梳妆台、古炮台、克难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壶口瀑布漂流月,亚洲飞人柯受良和吉县飞人朱朝晖先后驾驶汽车和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景区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旅游热点。宜川特产宜川苹果起步于1984年,主产于丹州镇、秋林镇、牛家佃乡、交里乡、云岩镇、新市河乡、阁楼镇等乡镇。全县从事苹果生产的农户达19779户,占总农户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四项”关键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宜川苹果、质量、效益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截止2004年底,栽植面积已达到20.07万亩,其中红富士14.8513万亩;秦冠3.1577万亩,嘎拉3466.9亩,新红星3926.8亩,挂果总面积8万亩。5万亩绿色基地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2004年苹果总产量72431吨,产值达7560万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700多元。由于宜川地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海拨高,所产苹果个大、色艳、质脆、味浓、无污染、耐贮藏,在省市果品评优会上先后有14个品种38次获奖,其中红富士苹果先后获中国第二届杨凌博览会后稷金像奖、2001年省优质水果奖等多个奖项。97年宜川被陕西省列为27个基地县之一。宜川花椒主产于集义、寿峰和鹿川等地。2004年底全县花椒面积达6.59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万亩,产量53.3吨,产值586万元。近年来,不断加快花椒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引进“狮子头”、“凤椒”等名优品种,大力推广“一肥、二水、三防、四剪”技术,使花椒质量明显提高,宜川花椒以其“色泽红艳、香味浓郁”而闻名省内外,畅销全国各地。宜川壶口梨主产于壶口乡和高柏乡。截止2004年底壶口梨面积达2.47万亩,年产量5000吨。壶口梨具有表面光洁,质脆味浓、糖度高、皮薄肉细,果点小、色泽金黄、耐贮运等优生,曾获中国第二届杨凌博览会后稷金像奖,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水果奖。宜川核桃主产于集义和寿峰两乡镇。截止2004年底,核桃面积达2万亩,年产量150吨,产值165万元,宜川核桃皮薄、出仁率高,含油高,深受客商青睐。宜川柿子主产于寿峰乡、集义镇和秋林镇。全县共有柿子919.5亩,其中挂果面积1705亩,年产量257吨,宜川柿子以其个大、色艳、含糖高而声名远扬,宜川柿饼更是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景区景点壶口瀑布景点介绍自然景观Ⅰ、八大奇观:壶口景区的自然景观,雄厚壮观,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唯一性是任何地区、任何景观都不可替代的。因季节和水流变幻而形成“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八大奇观。壶口瀑布①水底冒烟。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②旱地行船。壶口瀑布落差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的困难。过去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至龙王 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圆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尽管有一些圆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近来,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③霓虹戏水。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霓虹戏水是“水底冒烟”与阳光共同作用的产物。春秋两季,水底冒烟、浓雾高悬,每遇晴天,阳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后天晴,有时也会出现彩虹。④山飞海立。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⑤晴空洒雨。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⑥旱天惊雷。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⑦冰峰倒挂。隆冬季节,龙槽冰封,两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挂悬崖,彩虹时隐时现,游移其间,七彩与晶莹映衬,使游人无不叹喟造化之神奇。⑧十里龙槽。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Ⅱ、孟门山景点: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 ”的孟门山。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 岛称为孟门山。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是对此处山水奇景的真实写照。小孟门岛在大孟门岛上游10米处,仅五、六十米长。这两个河心岛全由呈水平状产出的块状灰绿色砂岩组成,岩石坚硬,抗风化性能较强。孟门迎着汹涌奔腾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终年不没。孟门“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其雄伟姿与龙门、壶口组成黄河三绝,而又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著称,古诗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黄河孟门不但风光迷人,有“孟门夜月”之美,而且在研究黄河发育史中,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Ⅲ、黄河奇观:“冰桥”和“涸瘦”是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变化的两种奇景。①黄河冰桥。隆冬季节,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封冻,有的地段冰层较厚,形成连接两岸的天然桥梁,称黄河冰桥。封冻期,十里龙槽被冰雪覆盖,其上的冰层“小雪流凌,大雪合桥 ”。数九寒天,冰层可高出两岸,不仅景象壮观,而且形成冰桥。当河槽初封时,人们看到狐狸等野生动物足迹,就知道下面冰层较厚,可以通行,因此,民间有“狐仙踩线”的传说。②黄河涸瘦。黄河水量居减,水面变窄,水深变浅,有时出现短时期的河水变清,或接近涸竭等现象,称为“黄河涸瘦”。“黄河涸瘦”是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很少出现,故作为黄河一种奇景。人文奇观壶口景区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黄河文化,河船文化、军事文化和大禹文化等文脉。①史册记载。史籍关于壶口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春秋时代成书的《尚书·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意思是说大禹是从壶口开始了他的治水大业。还有《吕氏春秋》、《山海经》、《史记》、《水经注》、《汉地理志》、《远和郡县志》等均有记载。②龙王 古码头遗址。位于壶口上游1.5公里处,它是黄河航运鼎盛的明清时代的繁华码头,当时号称“东西要道,南北通衢”的水陆要镇,还是当时“禹王庙”为主的古建筑群遗址。③圪会滩古集镇、古渡口遗址。位于壶口下游6公里处。明清时代,黄河航运发达,这里称为当时的水陆交通要道和以粮食为主的货物贸易集散地,有店铺百余家,与河东的小船涡合称桑津古渡。春秋时代,晋瞿两国有名的采桑津大战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战事频繁,千百年来连绵不绝,实属兵家必争之地。④“旱地行船”遗址:在瀑布下游500多米的西岸边。这是古代劳动人民为开辟黄河航运,克服自然天险的一大创举,是黄河纤夫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也是黄河船文化的独特展观。⑤文物遗址。过去壶口以庙宇为主的古建筑非常多,形成了龙王 和圪针滩为主的庙宇群,现有民国八年石刻布告一处,孟门山“卧镇狂流”摩崖石刻一处,圪针滩岩嵌“官司碑”一通。赛子沟河床上的“二趾兽”化石群则是200万年前的古生物石群。⑥民俗文化。壶口地域有着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打遍全国荣获盛誉的“宜川胸鼓”,还有宜川民间剪纸、刺绣、根雕、秧歌等。地质遗迹景观壶口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区为10平方公里,区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大,具有很强的稀有性、自然性、观赏性、完整性和系统性。①稀有性:属世界上唯一的特殊地质遗迹,大峡谷中的谷中谷遗迹,其成因十分特殊,在国内外均属少有的遗迹。②自然性:园内地质遗迹保存完好,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极少受到人为破坏。③观赏性:壶口瀑布及其它遗迹的形、色、声、光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④科学性:壶口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利用潜力大,可以建立壶口科学研究中心和地质博物馆,对研究黄河发育史、黄土生成、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还可成为青少年进行地质科普教育的实地课堂。⑤完整性和系统性:区内地质遗迹现象丰富多彩,保存完善,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黄河壶口瀑布生成,演化的完整过程。主要地质遗迹有:瀑布、涡穴、冲蚀凹槽、河心岛 、浸蚀台地、谷中谷、浸蚀洞穴、悬谷、棋盘格式节群、沉积层序、沉积构造及动物化石等。蟒头山是陕西省国家级森林公园,属壶口景区宗教旅游区,位于县城东部45公里处,距黄河壶口瀑布32公里。蟒头山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蟒头山山势呈东西走向,生长400余种珍贵树木,寄栖80多种飞禽走兽。山域内有海拨1200米以上秀峰18座,山势雄伟,高峻险极,奇石怪松,层峦叠嶂,苍松翠柏,巍峨壮丽,南眺苍山云海,烟波浩渺,山如巨浪奔涌,云似怒涛翻滚,极目北望,黄土连绵横亘,苍茫开朗。山上有明朝年间修建的圣母殿、玄夭大帝庙、西岳庙、土地庙、祖师庙、夭神庙、戏楼、乐池、神井、将军台、石骨窑、南夭门、北夭门等,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满山遍野的白皮松,四季常青,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环保价值。蟒头山集科考、狩猎、登高、观光、避署、度假于一体,实为休闲度假幽境,观光游览胜地。喜鹊湖景点喜鹊湖旅游度假村属壶口景区休闲旅游区,位于宜川县城西部稍林区的英旺乡刘庄行政村,距延安135公里,距县城33公里,距英旺境内309国道6公里,距壶口瀑布84公里。整个景区有效水面面积320亩,有效库容304万立方米。湖区水质清辙如镜,湖中水禽、鱼类畅游,湖面鸟类自由飞翔,周围植被茂密,度假村建设总用地约750亩,环境景区设施用地约310亩,共中占用耕地118亩(国有56亩),占用林地192亩,区内以森林为主,稍林密布,植被良好,该景区所在地英旺乡森林覆盖面积75万亩,覆盖率达92%以上,森林树种以油松、侧柏、杨类、桦类为主,并有各类鸟兽栖息,该景区受现代侵蚀较弱,河床稳定,溪流常年不断,有一、二级阶地分布。风景区属华北气候区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湿润,最高海拨1108米,多年平均气温10℃,最低气温-22℃,最高气温40℃。年平均降雨量600MM,多集中在7—9月份。总的气候特征表现为冬长夏短,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秋季稍长;夏季短促,气候温和;春季多冷暖交替影响,干旱多;秋季凉爽多雨。
招商热线:400-116-9096
投资指南

百科名片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地处东径109°41′36″至110°32′44″、北纬35°42′39″至36°23&pr... 更多

投资宜川
  •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

    立即咨询
  • 企业政策

    企业政策

    立即咨询
  • 厂房仓库

    厂房仓库

    立即咨询
  • 写字楼租售

    写字楼租售

    立即咨询
  • 资金扶持

    资金扶持

    立即咨询
  • 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

    立即咨询
  • 进入小程序找园区
    友情链接:

    富县招商引资招商网    吴起县招商引资招商网    安塞县招商引资招商网    延安产业扶持政策

    宜川土地出租出售     宜川厂房出租出售     宜川仓库出租出售     宜川写字楼出租出售

    宜川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

    您好,园区招商专员为您解答园区招商政策、工业用地、厂房招商等园区招商信息,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也可直接拨打400-116-9096,由专业招商人员为您解答!

    稍后再说

    马上咨询

    电话咨询
    400-116-9096

    客服咨询

  • 注册公司政策
  • 土地厂房咨询
  • 产业扶持咨询
  • 其他相关咨询